李子
地下水是全球水文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水层和包气带的土壤水力特性是水文地质领域中的核心议题之一。当前建立的基于粘性力主导的达西定律和基于毛细力主导的基质吸力曲线,对于颗粒表面流-固吸附作用不可忽略的低渗透性土壤会产生较大误差。由于颗粒表面的范德华引力、静电引力、水合作用力等吸附作用,饱和带颗粒表面会形成非牛顿流体边界层,呈现启动水力梯度等非达西流现象;非饱和带颗粒表面会形成薄膜水,传统持水函数在超高基质吸力范围不能较好地拟合测量结果。 本项目将在格子Boltzmann模型框架下进行介观尺度建模,构建连续且随着距离衰减的流-固粘附作用力,将其引入简单几何形状孔隙和低渗透性多孔介质的单相流和两相流中。并结合微流控实验验证、孔隙尺度分析与升维分析等研究方法,阐释颗粒表面边界层和薄膜水的形成过程。计算单相流中边界层的密度和粘度分布、滑移长度和流量提高比,结合孔隙形状与尺寸分布阐释多孔介质非达西流效应的物理机制。计算两相流中薄膜水厚度、水-气界面曲率和欧拉长度,阐释多孔介质在中低含水量时超高基质吸力的物理机制。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深刻理解低渗透性地下水系统流-固界面物理过程与土壤水力特性之间的关系。
田艳梅
珊瑚礁生态系统在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全球碳循环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造礁珊瑚骨架是珊瑚礁形成和稳定的关键。珊瑚骨骼是构成骨架的基本单元,由珊瑚虫通过生物矿化作用形成,不仅为珊瑚虫及其他海洋生物提供物理支撑、创造栖息环境,同时还通过长期沉积储存碳元素。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导致的海水酸化正日益加剧,对珊瑚骨骼的物理力学特性与结构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随着大气CO2 浓度上升,珊瑚沉积物区域 pH 值预计在 2100 年降至平均 7.7 – 7.8,骨骼内部甚至低于 6.8,显著削弱珊瑚钙化能力并造成骨骼溶蚀,降低机械强度与生态适应能力;在强水动力环境下,酸化与水流的协同作用可能加剧骨骼破坏,增加珊瑚礁退化风险。然而,对珊瑚骨骼在酸化环境下的物理力学特性、水动力学响应及长期溶蚀累积效应的研究仍然有限,尤其缺乏对复杂孔隙结构演变及流体输运机制的深入分析。为此,系统研究珊瑚骨骼的微观结构、孔隙特征、水动力特性及其在酸化环境下的溶蚀影响效应,对预测海洋酸化的长期影响并制定珊瑚保护和修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张沛
流体-颗粒系统中的溶质(污染物)输运广泛存在于自然过程与工程应用中。由于涉及流体-颗粒、溶质-颗粒等复杂移动边界,这类系统的建模颇具挑战性。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是:即便采用无通量边界条件,许多基于网格的方法仍无法严格保证流体域内的标量质量守恒。通过将随机游走方法(RWM)与离散元格子玻尔兹曼方法(DE-LBM)耦合,我们实现了严格质量守恒模拟,为研究颗粒流中的溶质输运现象提供了可靠研究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