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元
植被盐沼是具高碳储量和强碳封存能力的重要沿海蓝碳生态系统。通过盐沼植被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可以被储存在有机体中,然后埋藏于沉积物。部分埋藏的碳被转化为DIC,DOC以及温室气体(如CO2和CH4),并通过间隙水交换过程输入到近岸海水中。而盐沼中的植物多样性可能会潜在地影响碳埋藏以及碳通量。本研究将主要量化主要围绕多物种盐沼中间隙水交换主导的碳循环过程展开。
张龑
微塑料(NMPs,≤5 mm)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存在,并通过河流输入、污水排放等途径进入近海生态系统,对生物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开阔海域,而位于海陆交界的盐沼湿地作为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其NMPs污染特征及生态影响仍缺乏系统研究。
孙亚飞
海底地下水排放(Submarine groundwater discharge,SGD)指陆架边缘海底各类水体受不同驱动力驱动而向近岸海域的排放。由于地下水中的营养盐浓度普遍高于近岸海水,因此SGD是近岸海域重要的营养盐来源,也是造成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的重要推手之一。中国沿岸90%的海湾面积不足500 km2,然而对于这些小型海湾的SGD调查却相对匮乏,SGD对小型海湾系统的营养盐含量、分布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也尚未明确。
代贵媛
海草床是典型的蓝碳生态系统,尽管仅覆盖全球海洋表面积的0.2%,却贡献了约13%的海洋碳埋藏量,在缓解气候变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海草床也是甲烷(CH₄)的重要释放源,而CH₄是一种比CO₂更强效的温室气体,其在20年和100年时间尺度上的温室效应分别是CO₂的96倍和45倍。因此,CH₄的排放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海草床的碳汇效应,影响其气候调节功能。
于明业
温室气体(GHG)排放在气候变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水生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碳循环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水渠被证明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热点,沿岸分水渠承担了水资源调度的功能,受到水利工程、农业灌溉、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必然区别于其它生态系统。因此,有必要探究沿岸分水渠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碳收支的贡献。